指导专家:黄学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、教授
在日常快节奏的生活中,为了节约和方便,大多数上班族们总习惯提前一天多烹饪一些食物,第二天带回单位“叮”热。总听说隔夜菜产生的亚硝酸盐,是诱导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,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!
绿叶蔬菜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,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,原本可以由蔬菜中的还原酶来实现。不过在蔬菜被加热煮熟的过程中,这些酶失去了活性,这条路也就被截断了。
但是无论蔬菜是否做熟,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在储存过程中都可能增加。如果能在蔬菜烹调后不加以翻动,及时放入冰箱冷藏,过夜之后仍然是安全的。
蔬菜被煮熟的过程中大部分细菌可被杀死,但在吃的过程中,筷子上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剩菜;并且,在保存的过程中,也可能会有一些空气中的细菌进入。煮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,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们会大量生长,而生长过程中,硝酸盐就可能转化成亚硝酸盐。菜品放的时间越长,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越大。
一般来说,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危险区间在4℃—60℃之间。冷藏温度虽然在4℃,但还是有一些耐冷细菌和霉菌等会大量繁殖。这些也是造成冰箱里食物腐坏的罪魁祸首。冷藏温度越低,菌落总数增长越缓慢。
曾有研究也表明冷藏后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不会引起健康风险。很多人通常买一次菜会吃很多天,这些食物在存储过程中,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有一些增加,但是冷藏条件下,总的亚硝酸盐含量仍然是大大低于食品中国家标准允许的含量。如果把做好的蔬菜趁热封装,快速冷藏,“隔夜菜”的风险是可以忽略的。
亚硝酸盐致癌的罪魁祸首——
亚硝胺
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很多。人体在较短时间里吸收了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之后,亚硝酸盐的强氧化性会让二价血红蛋白氧化,使之转换成三价血红蛋白,使血红蛋白原本的携氧功能丧失,进而让身体各大器官、神经组织等出现缺氧问题。亚硝酸盐本身没有致癌性,只有急性毒性。一次性大剂量摄入(0.3g-0.5g)后会引发中毒。但是,平常的食物中残留的亚硝酸盐,离中毒剂量还差得很远。
然而,当人体吸收奶类、鱼类以及肉类蛋白质之后,会分解成相应的胺类物质,这些物质在体内和亚硝酸盐相遇就会生成亚硝胺,具有强烈的致癌、致突变以及致畸等特性。
如果长期摄入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,会有致癌的风险。这些亚硝酸盐在口腔、胃里、肠道中,容易转换成亚硝胺。而亚硝胺的致癌性十分强烈,容易导致胃癌、食道癌和大肠癌等疾病。但是每日服用适量的维生素C可以减少人体对亚硝胺类物质的摄入。
那么,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地吃隔夜菜了呢?
世事无绝对,吃隔夜菜的风险确实比新鲜菜更大。只是比起虚无缥缈的亚硝酸盐危害,我们更应该关注微生物污染的问题。
以下几点要牢记:
新鲜蔬菜要放在4℃以下的温度冷藏。
煮熟好的蔬菜立即用干净器皿分装并放入冷藏室,可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。
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。(文:方崇锴 通讯员:陈壮忠)
【来源: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】